第(2/3)页 一般来说,实验室要观察真菌细菌一类的发育生长过程,会采用培养法和镜检法。 培养法就是将目标物置于培养基上,在无菌箱里培养。镜检法就是直接用电子显微镜检查。 而孢子类病菌一般采用固体培养基。 这种培养基要能使菌体迅速生长,产生较多优质的孢子,并要求这种培养基不易引起菌种发生变异。 基本配制要求是营养不要太丰富(特别是有机氮源),否则不易产孢子。如灰色链霉在葡萄糖-硝酸盐-其它盐类的培养基上都能很好地生长和产孢子,但若加入0.5%酵母膏或酪蛋白后,就只长菌丝而不长孢子。 丁涛目前所做的培养研究和观察研究都是为了陈诚针对以后彻底防御这类病菌所做的基础工作。 陈诚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尽快解决汉中省的小麦锈病问题。 进入实验室里间,陈诚调起系统,并将培养皿里的孢子靠进眼前。 【扫描到小麦锈病真菌孢子,成熟期。】 【危害:该病菌不仅会降低光合作用,还会使小麦植株的水分大量流失,降低籽粒的饱满度和灌浆,使小麦叶片早衰,进而严重降低小麦的产量】 陈诚调出之前在系统里分析过的三种不同厂家生产的三唑酮化学分子,并将它们设置了不同浓度,分别作用在小麦锈病病菌孢子上。用以实验不同浓度下三唑酮对孢子的效果。 不到一分钟,超级计算机边分析出了结果。 三个厂家的三唑酮在浓度为14%左右都实现了交好的灭菌效果。对小麦锈病孢子灭活率达到了80%以上。 也就是说,如果是直接作用,华农集团的三唑酮的效果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问题还是在于三唑酮在小麦体内的吸收和运转。 前天陈诚已经研究出来了科伟集团的三唑酮之所以能聚集在叶片上,是因为他们的三唑酮进入小麦体内后,跟叶片细胞中某些活跃的叶绿素的正电子相互吸引。 而华农集团三唑酮就没有这种微电子。 “三唑酮的微电子是和叶绿素的哪种电子相结合的?它们到底是正电子还是负电子?” 为了搞清楚这个疑问,陈诚再次调出科伟集团的三唑酮与小麦叶绿素结合的过程,仔细观察起来。 在模拟效果中,他直接把根叶绿素结合后的三唑酮分子一起给捏了出来,单独投射在空中。 用虚拟化学键标出两个分子团的连接方式后,陈诚顿时对它们的结合方式一目了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