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宋吏难做 第 119章 招生宣讲会-《水浒反派:我给帝姬当笔友》

     book chapter list     张文远在空地里逛了一圈,装模作样地指点了一番,也觉得没什么意思了,只好回去了。刚走到街上就看见赵得带着几个虾兵蟹将在巡街,这铁憨憨头上戴着一领黑色半圆形曲角璞头,两边各插两朵野菊花。身上穿着一件青黑色大袖圆领直裰,腰间系一条牛皮革带,上面绣着各种图案,中间镶了一颗绿宝石,真是威风极了,又骚包极了。好在这货是个知趣的,看到他独自一人在街上走着,就哈哈笑着上前打招呼,“哟,三郎,你这是要到哪儿去啊?”

    张文远看到他头上的四朵野菊花就想笑,“当然是回家去啊,这么晚了不回家干什么,咦,你怎么还在巡逻啊?”

    赵得听说他要回家,连忙拉住他,“咳,俺们兄弟好久没一起喝酒了,走,今晚小弟请你喝酒去!”

    张文远推脱不过,只得答应了。他的学校马上就要开张了,学生还没有着落呢,总不能只有张家和李家的几个孩子吧?这些在六扇门里混饭吃的人虽然不入流,但其实都是地头蛇,在地方上既有钱又有人脉,如果能把他们的子侄忽悠到学校里面就读,不仅可以把学校板起脸,还可以借此编一张强大的关系网。

    心中计议已定,张文远就不再拒绝了,二人一起进了魁星楼,不多时,赵能和焦挺、时迁等人也来了,一行十多人就在雅间里面大吃大喝起来。作为郓城县排名第一的酒楼,魁星楼还是有些干货的,他们的招牌羊肉就做得很好,既不膻也不腻,还不柴,张母特别喜欢吃。张文远为了孝顺母亲(其实更多的是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自己在家里也钻研了几次,可惜都没有把他们的秘法破译出来,只得到这里来挨宰了。

    酒酣耳热之际,赵得就大着舌头表功了,“三郎,嘿嘿,这次你去府城公干,俺们兄弟可是帮你把家里照顾得好好的啊!嘿嘿,杨华和吴家兄弟两个不开眼,说你欠他们的钱没还,准备去你府上讨要呢。哼,有俺们兄弟在,怎能让他如愿?”

    赵能也说,“就是,这帮杀才到现在都认不清自己的位置,还以为你是以前的三郎呢,殊不知他们的靠山已经倒了,俺们可不怕他了。”

    张文远感激不尽,何班头这帮人的存在始终是自己的一个心病,他早就想解决他们了,可惜上次捉拿宋江和刘唐的时候这帮人听到了风声就收敛了,自己一时也没有找到破绽把他们牵连进去,就只有这样耗着了。

    “哼,当时我被宋江那厮设计陷害,被县老爷关进了大牢,这帮人就趁火打劫,想敲我竹杠,我一时没有想到好办法,只好写了字据给他们,他们居然还当真了。”

    张文远端起酒杯喝了一口,“想敲我的竹杠,真是活得不耐烦了,你们不用担心,放心吧,这些人我自有办法对付,以后这里就是俺们兄弟说了算了。”

    众人一起喝了一杯,赵得又嘿嘿笑道,“还有一件事,哼,有几个不开眼的家伙去骚扰你的外室,都被俺们兄弟打跑啦!”

    一个叫王宝的衙役也不甘示弱地道,“是啊,俺也打跑过一个,他妈的,这帮浑蛋玩意儿咋这么不开眼啊,明知道俺妹子是押司的外室还敢上门去撩拨,被俺一顿胖揍,现在都老实了!”

    张文远想了半天才想起他们说的外室是王翠云,但他记得她没有当衙役的兄长啊,这货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欸,不管了,既然他想走自己的门路,自己正愁没人用,就接纳了吧,“好,好,多谢你了,翠云有你这样的兄长以后定然没人敢欺负!”

    王宝见他接纳了自己,大喜,端着酒杯大着舌头道,“妹夫啊,翠云她老子娘不是东西,为了几贯钱就把她往火坑里推,如今倒好了,姓冯的一家自己作死,俺妹子反倒解脱了,以后到押司府上俺也就放心了!”

    张文远听他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忍住笑和他喝了一碗。随后又倒满酒站起来对众人大声说道,“兄弟们,我小张三多谢你们的照拂,今晚上的酒钱都算我的,你们随便吃喝,都包在我身上了!”

    众人喜不自胜,纷纷向他举起了酒杯,“咱们山东的爷们儿就是仗义疏财,倒了一个宋三郎又出了一个张三郎,咱们郓城的百姓就是有福啊。”

    被这帮憨货拿来和宋江相提并论,张文远心里虽然不怎么爽,但也不想破坏气氛,索性又让酒保上了几个大菜和几坛酒,“今晚上咱们喝个痛快,不醉不归!”

    听说还有硬菜要上,众人都喜不自胜,纷纷向他敬酒致谢,而他却趁机推荐起了自己的学校,“兄弟们,你们应该都听说了吧,我办了一个私塾,现在场地有了,先生也有了,你们愿不愿意让自家的孩子来上学啊?”

    听说他办了一个私塾,还要面向社会广泛招生,众人先是一愣,随即都兴奋起来了。要知道这帮人和自己一样虽然都有家族支撑,但基本上都在乡下,他们要么像宋江那样独身一人在县里当差,要么像他这样拖家带口地在县里居住,这样倒是安逸了,可是孩子读书又成了问题。

    县里虽然也有私塾,但都是如黄家这样的大家族开的,只为自己族中的子弟服务,根本不会对他们的孩子开放。他们为了孩子读几天书,只得把老婆留在乡下,或者干脆让族里的人代为抚养,张文远开办这样一个没有任何门槛的私塾无疑帮他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赵能端着酒杯笑呵呵地道,“真是太好了,俺早就想在庄里开个村塾了,可惜一直找不到先生,既然你办了,正好让俺家那两个小崽子来上学。”

    赵得也说道,“俺家大娃也到上学的年龄了,算他一个,正好把俺那浑家接到县里团聚。”

    王宝小心翼翼地问道,“三郎,不知道你的私塾一年收多少束脩?”

    张文远道,“不贵,每年两贯钱,上半年一贯钱,下半年一贯钱。”

    只要两贯钱就能上一年学,还是分开付,对这些人来说毫无压力。众人十分高兴,纷纷表示愿意让自家的孩子到他的私塾里来读书,张文远大喜,再次朝众人举起酒杯,“既然你们选择信任我,那我也不会辜负你们,一定把你们的孩子教出成绩来。”